新三农问题:农民分化、农业弱化、农村空心化
最近中央积极推行户籍改革,取消户口迁移限制(特大城市除外)。但只要户籍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身份不改变,在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土地不能买卖的政策下,进城农民不管是否在城市买房,都会尽量保留农村户口,保有在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权益,犹如拥有一种期权。全国性出现农转非易,非转农难,户口仍然只能单向流动。这种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生产资料凝固成细碎状态,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难于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
综上所述,当前农民的新特点是——农民分化:职业分化、收入分化、生存状态分化、利益诉求分化。
二、农业弱化
近年,农村免除农业税和统筹提留,推行农民医保,建设农村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很多农民快乐自在。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地资源整合难、农业贷款难、农村引资难、农产品安全保障难、集体经济振兴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没有改变弱化的颓势。
一是土地资源“整合难”。全国2.5亿农户承包了18亿亩耕地,平均每户经营7亩,其中14省人均耕地不到1亩,660多个县人均耕地不足0.5亩。经营规模小,效益低,导致大量农田被抛荒弃耕。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邢成举曾调查一个村,全村2400余亩耕地,总抛荒面积在800亩左右,占30%,有的村民小组土地抛荒比例高达50%。笔者调查一个双季水稻主产区,即便有国家双季稻补贴和乡村干部的努力动员,抛荒率仍然在20%左右,种双季稻的比例不到30%,双季改单季的达70%。农村土地资源整合的难度很大。
二是农业“贷款难”。近二十年来,商业银行相继退出农村,只留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邮政储蓄在农村基本上只存不贷,信用社虽放贷但多数农民很难获得贷款。为什么?核心问题是农民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农村土地产权不清晰,集体所有制虚化了产权主体;农民的住房、宅基地和承包权(林地、牧场)变现难或无法变现,都无法用来抵押;农具折旧很快,没有抵押价值。为什么农村的房屋不能抵押,而城镇的房屋又能够抵押呢?因为农村的房屋难于变现!除了地形限制以外,城镇的公用设施属于国有,农村的公用设施属于集体所有,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成员都有权以种种理由对买卖和使用进行干预,除了本集体的成员,谁买了抵押物都难于使用。
资金瓶颈仍然是农业发展极大的制约因素。
三是农村“引资难”。 农业是薄利产业,受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大。投资农业周期长、利益少、风险大,使农业招商引资很难。由于土地产权的集体性质,存在个别农户以集体的名义推翻协议的可能性,使投资农业的风险更大。
当前国家出台政策,试图在集体经济的框架下,通过推行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三权分离的方式,推进农业集约经营。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以促进农业产业化。事实上,越是三权分离,越无法有效解决贷款抵押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内虽可找到投资农业的成功例子,但与搞集体化的成功例子一样,比例不高,不具备普遍性。各级政府用巨资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也犹如皇帝的新装,不具有示范意义,因为不可能所有村都获得示范点一样的财政支持。
资金是经济的血液,缺血的土地没有生机。不引入城市资本下乡,建设新农村没希望。
四是农产品“安全保障难”。重金属超标的大米,农药超标的蔬菜,含瘦肉精的肉,注脏水的牛肉,避孕药养的水产,速生的鸡鸭,死猪肉做的香肠,加入潲水油的菜油,含三聚氰安的奶粉……不管是在超市买的,还是从农贸市场买的,甚至从老家父母菜园子采的,都不安全。因为农药、化肥、饲料究竟含些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
由于小农经济的特点,我国无法建立可靠的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国的农产品不断进入中国的高端消费市场,而中国的农产品很难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质量检测,难于卖出去。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农业能够发展吗?农产品安全无法保障,不仅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幸福指数,而且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中国农业必然要经过集中兼并,规模经营,方能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实在的农产品身份证,建立可靠的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辅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保护优质品牌,方能打造国产的放心食品和可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