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祥:对比分析三次“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2004年来,国家连续出台11个一号文件支持三农发展,包括取消农业税、最低收购价、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多项支持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形成了回流动力。相比于城市高额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回到家乡继续务工或者创业显得更为安全。但实际情况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一直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特征,农户经营模式至今无法改变,想达到美国、曰本的规模化经营暂时不太现实,土地细碎化取决于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民工的存在短期内无法避免。随着农村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民还是要被机器所替代,所以国家支持政策不应当只关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还应当从改善创业环境、金融支持环境、扩大用地指标、加强技术指导和完善培训体系等方面关注回流农民工创业。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农民技术水平
与民工荒对应的是大学生就业难,两种现象的并存仍然体现了产业的结构性问题。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从职位的需求方而言,中国教育模式的扭曲是导致两种劳动力替代性很低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接受的应试教育,从小到大实行的”小升初”、”初升高”、”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路径,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高校培养层面看课程教育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性,”眼高手低”往往被用人单位所垢病。另一方面,农民群体因为城乡制度差异和资源差异,往往受不到高质量的技术培训,教育市场化让接受培训的成本难以承受,同时大学生就业难也让”读书无用论”抬头,加剧了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农民工的不适应性,造成了农民工就业预期的尴尬。”民工荒”的一大特征是”技工荒”,广州、深圳等地调査显示企业招聘中需求的技术性岗位占70%,40%要求持证上岗,但应聘者持证书的仅有20%左右。从教育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是解决包括农民工在内所有劳动力群体就业的直接手段。大力提倡中等职业教育、通过财政手段解决农民子女学费问题,有助于增加劳动力市场中技术工人的供给,并且在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政府应当出台保障性政策,如最低工资、职位晋升方面的支持制度。这不仅有利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局面,更能够彻底打破当前对大学文凭的热捧,高等教育不再成为学历教育的唯一重心,真正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总结
本文从”民工荒”到”民工慌”再到”民工荒”的历史发展角度出发,着重解决了从”慌”到”荒”到底有什么决定性因素、说明什么问题、近年来农民工就业为什么不慌的问题。简而言之,”慌”是农民在沿海地区遭到了不稳定、不满意的待遇所致,而”荒”则是因为农民工主观认知的转变和中西部地区客观经济条件与政策的完善引起的,近年来农民工随着财富积累的增多和中西部产业蓬勃发展,在中西部获取满意的就业岗位可能性越来越大,稳定新和满意度大大提高,从而消除了”慌”。”民工荒”问题从长期看取决于国家劳动力供求状况,但从短期看取决于农民工的择业意愿。有效劳动力短缺存在阶段性、周期性、局部性的特征,与经济景气程度、微观企业用人机制、城镇化进程中人文氛围变化、社会教育模式都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多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低端产业为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并且各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也加剧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非公平性和摩擦性。但随着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转变,”孔雀东南飞”的时代已经过去,农民工从个人归属感、经济收益、发展前景角度看,回流已经成为必然现象,”民工荒”不应再成为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而应视其为一种国家模式变革的推动器,因势利导、形成循环有序的劳动力结构层次是人力资源优化战略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郭新华,伍再华.中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I .经济与管理,2005(1).
[2]章f争,民工荒与民工中年失业[N].中华工商时报,2006.
[3]计划生育造就民工荒?[EB/OL].http://finance.21cn.com/news/cjzw/2006/08/21/2948933.shtml.2006-08-21.
[4]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I].人口研究,2005(3).